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要有“质”南指挥镇页渠中学方忠科【摘要】要使学生课堂探究活动有“质”,即体现思维性,参与性,交流性,活跃性。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要依据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设计探究问题或任务。再次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生活阅历为学生课堂进行交流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质”的水平。(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运用直观性的多媒体课件,有助于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于七年级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缺乏在学习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时,探究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很直观的反映自传和公转的异同。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所以我便把音乐引入到了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例如,我在讲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节自然环境中《地形和河流》时便利用“亚洲雄风”这首歌来导入新课。“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流像热血流……”当学生听完这首优美、雄壮的歌曲后,让学生描述歌词给他的感受,我不失时机的插入了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告诉我们世界最高峰在我们亚洲,河流非常多,我们亚洲人都感到很自豪,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和河流的知识。”这样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与河流的分布特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是探究问题或任务设计的依据。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地的探究问题来。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设计探究问题要合理应用这些插图,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学生通过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从而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三)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生活阅历是学生课堂进行交流活动的丰富素材。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要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乐趣。课堂进行交流学生才有了感性的认识。设计探究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总之,只有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课堂探究活动有“质”,即体现思维性,参与性,交流性,活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