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现实背景——可喜的一面1、我国的“双基”教学取得世人瞻目的成绩.2、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3、力图将现代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4、教学改革的实践推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相当多的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行为的执行者,也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令人担扰的一些现象•教师与学生仍然十分辛苦,所取得的成绩与所付出的辛劳不成正比。•课堂教学出现有其形,无其神的现象——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效率不高•高难度、大题量的操作性、重复性训练–操作与理解两者严重失衡–认知与情感两者畸形发展——过早地消耗成长成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有效教学的含义•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体验、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关于教学目标•理想的目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现实的目标–教师所理解的、根据现实情况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学环境•达成的目标–学生学习之后取得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因素•要求:缩短理想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差距•关键:现实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制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使教学目标科学–(1)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即学习行为结果的表述;–(2)过程性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即体验、感受的表述;–通过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实现过程性目标。•学生的水平——使教学目标合理、准确–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层次要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1)结果性目标:•了解水平——说出、辨认、回忆、描述、例举等学习活动;•理解水平——解释、说明、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学习活动;•应用水平——设计、解决、证明、评价、运用等学习活动。•(2)过程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尝试、合作、讨论、交流等行为动词——外在行为–体验(体会):欣赏、感兴趣、关注、采用、愿意等行为动词——内在情绪感受,并获得一些经验–探索(内化):发现、猜想、树立、建立、养成、形成、追求等行为动词——产生效果设计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全面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具体性:贴切教学内容,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忌泛泛而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水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1)把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能代表教学内容的关键词;–(2)把过程进行分解,确定子过程要学习的内容及每一个子过程的学习活动方式;–(3)运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适宜性:情境问题、例、习题等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关于教与学的方式•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内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实践中的偏差•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合作时间太短–议题太难或太容易•探究学习:–“操作式”探究——单纯地剪一剪、量一量、做一做,没有数学思考活动–“搀扶式”探究——在老师一系列“铺垫”性问题的指引下得到某个结论,但学生不明白学习目标、不明白“铺垫”的意图,没有探究动机。–“标签式”探究——探究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比,难度过小或过大,徒有探究之名,无探究之实。案例平方差公式•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准备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各一个,其中a>b,•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实验,观察面积的变化:–将两个正方形先摆成图1,观察图形中绿色的面积再摆成图2的形状,观察绿色的面积得到结论:面积相等,验证了平方差公式案例因式分解•请同学们计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