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爱的教育----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襄阳市致远中学吕春园记得上次班主任培训时,培训老师讲到教育中的爱。她先以一组画面给我们以直观感受,画面中都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的剪影,从母亲用乳汁哺育小婴儿到母亲为孩子缝制衣服,牵着孩子的手把他送进学校,以及孩子成人后母亲的白发,皱纹和微笑。画面极其感人。老师问我们,“这是爱吗?”当然是。老师接着又问,“这是教育吗?”我有片刻的迟疑。老师的话为我们做了解答,母亲的爱,既浅显又深刻。这是教育,但不是全部的教育,且不可取代教育。这正好与我所读的书《做最好的老师》中的教育观念有不谋而合之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文中提到了很多的教育理念,读来都有醍醐灌顶之感。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文中提纲挈领的部分,也就是作者开篇即提到的“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这一章节里,作者谈到了初为人师时因某事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内心的愧疚他因为一个学生作文里对他的不敬而恼怒,进而在课堂上对这个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但最终却没能躲得过自己良心的折磨,最终自省并向学生道歉,收获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想来在我自己的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过明显的对学生挖苦讽刺的经历,但对学生偶尔的不耐烦,教育无果后的听之任之,以及对某些学困生的轻视等都是存在的。这些心理的源头,都在于对学生没有博爱和大爱。等着学生各方面都完美起来之后再去爱他们,那么这种爱不是爱,这只是一种功利。我想起了文中作者提到的“无条件的爱”,为什么强调“无条件”?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谈爱学生,很多都有条件。学生长得可爱,优秀,听话,家里条件好,才会爱学生,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爱。这种有条件的爱其实不是爱,而更像是交换。真正的大爱是无条件的爱,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不管他怎样,都无条件地爱他,相信他,帮助他。只有这种爱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才能培养出具有大爱的学生。而社会的进步,特别要靠有大爱的人去推动。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因为班上学困生较多,在面对他们时,忍耐,宽容,责备,惩罚都是必要的。但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之后,我认为自己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不要随意责怪学生。学生是不完美,但我们作为老师没有资格指责学生。在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有一系列的教育机会,在这些重要的时刻,我们究竟做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位,学生没有教育好,我们去责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学生有不足,我们不应该随意责罚他们,而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进步。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能自己知道努力。有的时候在看过一些书本上的教育理念之后,学习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有时对学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这说明,只要我们作为教师是用心的,好好学习,就算不是专家,也能在教育上很好地帮助孩子。成绩不能说明一切。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它的每一段都很珍贵,老师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成绩,而把孩子引向生命本身的意义。学生虽然只能懂得并接受一部分,但长期的教育对他们心灵的洗涤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有的时候想要学生改掉自己的缺点,可作为老师,我自己也有那些缺点。提高嗓门让学生不要吵,使用暴力阻止学生打架,粗鲁地对待学生的不礼貌行为,责骂学生不文明……这样做,初衷是好的,结果却让学生学坏了。在教育学生上,我不再指望说一两句话学生就能改,就能做到,即使大人也做不到这一点。学生需要训练,需要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才能将其固化为习惯。经常用善意的爱感化学生,摸摸他的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让教室里充满爱的言行,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美好的滋养,渐渐地变得既健康又强大。教师本身对学生的爱是一方面的,但教师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爱是人的立世之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