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代说话礼仪知识古代说话礼仪学问大全中华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有哪些说话礼仪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说话礼仪学问大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第1页共63页中华孝道文化:古代孝敬父母的礼仪孝敬父母礼仪一:出必告《礼记·曲礼》说:“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作为子女,外出去哪里,必需向父母禀告;返回家时,要和父母见面,报平安。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父母放心,即外出不做出格事,平平安安回家来。现在,我们上、下班以及上学、放学出进门时,是否会对父母说第2页共63页一声“我上班(下班)去(回来)了”?据笔者视察,大部分“人子”能够做到“出必告”。但也有人不留意这些“小事”,出门不哼不哈,扬长而去;进门不打招呼,静静躲到自己房间里玩电脑、写作业,对在家里忙家务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似乎没望见似的,不理不睬。这就做得不好。孝敬父母礼仪二:为人子“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说,大凡为人子女的规则是:冬天要留意父母穿衣是否暖第3页共63页和,居处是否温煦。夏天,要考虑怎样让父母感到凉快。每晚睡前扶持父母就寝,早上起床要探望父母,问身体是否安好。现代人比较忙,且又不与父母同住,每天扶持父母就寝唯恐办不到,但应常常打打电话,询问父母家里有什么事要做,身体状况如何降压药是否按时吃了?甚至连煤气是否平安,水管是否有漏水现象等等,也应关照到。周末帮父母干点家务,一起吃吃饭、聊闲聊、散漫步。假如父母年老多病,就应拿出更多时间陪伴、照料。第4页共63页孝敬父母礼仪三:长者立“长者立,不行坐;长者来,必起立。”意思是:长辈站着的时候,自己不要坐下;长辈到来的时候,肯定要起立。“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说的是:应在长者身后慢行,不要跑到长者前面快步行走,不行在长者座前晃来晃去。长者给东西的时候,要用双手去接。第5页共63页现在,我们家家有个“小皇帝”或“小公主”,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六个人服侍。这样的“小皇帝”或“小公主”能够做到上述教育吗?家长不行掉以轻心,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尊老、爱老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另外,作为父母,肯定要给孩子做出表率。孝敬父母礼仪四:召无诺“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意思是:父亲呼唤,不要只口头上应答,老师呼唤,不要只是应答,应当在应答的同时,停下自己的事,马上起身听候叮嘱。第6页共63页古人这条规则,今日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有些孩子,父母同他说话时,经常会心不在焉,哼哈答应着,可眼睛还盯在电视机上,身子就是不动。还有的子女嫌长辈(特殊是妈妈)啰嗦,不愿听唠叨,甚至用双手把耳朵捂住,或者是躲起来忽视,给你来个小鬼不见面。性情急躁的孩子,甚至会同父母顶嘴、争吵。这些都是很失礼的行为。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口头称谓语第7页共63页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敬重、和气,谈吐文静。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第8页共63页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敬重的方法,也许有如下数种。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3、称对方的字、号。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敬重的原因,不敢干脆第9页共63页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慧”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