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会议代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主要建设内容和农业部门的工作着力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一)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原则。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必须始终将第1页共4页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二)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推进,必须以规划引导发展,合理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用地规划,加快农村中心村镇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镇迁移。(三)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依法推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发展模式也不应该“一刀切”,应该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考虑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建设体现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新农村,逐步形XX县区城—县郊—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梯度形式。要坚持依法推进,避免出现房屋推倒重来等行政强迫命令的做法。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围绕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组织、新福利、新风尚等方面展开。(一)新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时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二)新村镇。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交通、街道、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三)新农民。就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培育新农民。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第2页共4页劳动技能,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需要,更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四)新组织。就是要探索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强产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