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个案研究一、学生个案郭柱燊,男,11岁,南沙区三民小学六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喜欢交朋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家庭情况:家庭生活不太富裕,父母为谋生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工作。母亲只能在每周末的一天回家,父亲一个月回家一次,很少时间关心和督促他的学业。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姑母家住,直到现在。姑母年纪比较大,对他的生活及学习都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学生表现:好动贪玩,下课的时候总是爱搞搞同学,即使别人没招惹他。他喜欢结伴顽皮的学生,偷偷做学校不允许的事情,经常违反纪律。课堂上爱插嘴,老师在上面讲,他就在下面讲,东张西望,逗同桌说话。学习比较马虎,字写得不端正,错别字特别多,多次强调还是写错。当组长或老师批评他时,他就闹脾气,要不就不服气的顶回去,要不就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对什么也没兴趣似的。当受到老师表扬时,他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二、诊断分析:从小就在姑母家长大的郭柱燊,很少见到父母,但当我提到他父母时,他表现得很尊重父母,他表示父母还是很关心自己的,他很想父母能多点时间陪自己在学校,他很喜欢捉弄同学,喜欢交朋友,喜欢老师表扬他。当他被同学投诉,被老师批评,总会显得很烦躁。几乎每天,老师与同学都会知道郭柱燊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因为他总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当他看到一些感人的视频,他会真心地流泪。当老师鼓励他的时候,他会真心地想去改。因此,我想,他应该是缺乏了关爱。他希望通过好的表现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但他的能力有限,失败时,他就显得格外的烦躁了。既然他没能通过好的表现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他就用差的表现有引起别人的关注了。三、解决对策1、用真诚感动个案,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以便更好地辅导教育。2、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力配合。3、通过各种方式,改善个案与家庭,个案与学校,个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的辅导中达成辅导目标。4、密切关注个案的发展,抓住机遇,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四、辅导过程:第一阶段1、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会特意用关爱的眼神不时地看看他。巡视作业的时候,我会特意在他身旁站一会,并指导他怎样会做得更好。他很快背完书,我便亲切地对他说:“挺棒的喔。”他违反纪律了,同学投诉他了,我便叫他私下来找我,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怎么啦?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老师总是在关注着你,对你的这种表现有点失望。但人谁无过,改掉就好。你要改,知道吗?”……这样的事情多了,他对我的“传召”表现得并不抗拒,并且与我亲近多了。2、我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要多关心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请多点时间陪孩子他们欣然接受,并表示会想办法找近一点的工作,以便照顾孩子。3、他还是时不时有违反纪律的事情发生,每次我都抓准机会,先私底下跟他谈,得知他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时,我便让班上的同学知道,让他“将功补过”——为班上的同学做些好事。渐渐地,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很多。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改变:从“顽皮违纪”到“知错能改”。他由于得到了老师的关爱,做错时得到宽容,渐渐地变得平和,不再那么急躁了。第二阶段1、等到与他的关系比较好了,他比较信任我了。我便把他找来,诚恳地对他提出进步的要求。我说:“老师很喜欢你这个学生,老师也希望你能有出色,希望你能慢慢进步,老师觉得你行的。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他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便要求他改掉上课东张西望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我给他讲了要改掉一个坏习惯要85天,前21天是关键,首先让他每7天和我交流一下改坏习惯的感受,好让我对他作出指导。他真的能坚持做,我在班上也表扬他,他为自己能控制自己而由衷地感到高兴。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成绩也真的进步很大,于是他更相信我了。2、21天过去了,他的习惯也慢慢形成了,他变得比较守纪律了。但让人料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又开始犯旧毛病了。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让我很失望,我在班上批评了他,似乎他变得更糟了。于是我好好反醒:他应该是觉得好长一段时间老师没表扬他了——他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段时间了,就没有理由每天都表扬他的这种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