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模式:导、学、议、练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方法:以读解意,以画悟情。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过程:一、导1、谈话导入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2、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二、学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三、议刚才大家学得入情入境,现在咱们开始交流。谁先说?1、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2、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四、练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第二课时(《舟过安仁》)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过程:一、导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二、学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