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到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把教学当作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围绕着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才得以根本保证。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教师不断挖掘,促进生长。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与学生交流,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新奇的想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于形式,乐于探索,别出心裁,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表现出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当学生乐于展示个性,变换思维、更新方法,学习生活中有独到创见,才能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