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小学生的惩罚教育现在的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但也需要适时适地地运用“惩罚”教育,因为,科学的“惩罚”教育也是真正的爱心教育,爱为中心的批评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惩罚,教育惩罚才能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一、犯错也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惩罚教育不可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罚在教育中正起着“修剪”小树的作用。学校教育中惩罚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学生体验到惩罚的存在,从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惩罚教育能起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的作用,在学生犯小错的时候就受到惩罚,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将来犯“大错”。因此,惩罚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轻易抛弃的。二、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罚抄课文”、“罚站”、“罚打扫卫生”、“罚俯卧撑”等,这是不少人对惩罚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惩罚”是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是应该坚决抛弃的。国外有位校长,曾罚偷杀了自己爱犬的学生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与骨骼图,从而让这位学生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同时,更加热爱生物解剖,最终成为一名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家;一位父亲为惩罚踢碎邻居窗玻璃的儿子,罚儿子用打零工的钱偿还价格不菲的玻璃款,儿子最后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故意在早晨不叫醒女儿,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苦果”,结果女儿改掉了这个毛病;魏书生惩罚犯错的学生为大家唱一首歌,在愉悦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的教育效果;还有的老师惩罚犯错的学生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激起了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这些高明的惩罚,其神奇的力量不能不让人叹服!三、努力追求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老师一定要认识到“惩罚”是一剂猛药,要慎用,不可滥用。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犯错生”变为好学生;用不好则“山穷水尽”、“事与愿违”,好学生也变为“问题生”。育人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把惩罚手段作为育人的“致胜法宝”、一切问题全凭惩罚解决是不负责的、懒惰的、简单粗糙的、消极的教育,不可取。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慎重运用惩罚手段,并努力将惩罚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从而去发掘出“高明”的惩罚手段。教育中的惩罚并不是无情的和残酷的,更不是对爱的背离。恰恰相反,教育中的惩罚,如果没有了情感基础,既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施惩罚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打好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受教育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长期关爱,对教育者产生稳定的信任。因此,在惩罚教育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要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物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比如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将使之受益终身。二、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是抱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