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作者:卢国娣陈红陈行军来源:时间:2009-9-312:05:02阅读次【大中小】我们从2006年9月开始对本课题进行前期准备2007年2月正式立项以来,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方法、步骤,认真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狠抓课堂教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结构方式和方法策略。力求从理论把握上,材料积累上有所发展,有些提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该课题的研究已进入中期,现总结如下:一.该课题的概况及具体事实规划(一)课题研究目标1、以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科学发现”的自主、创新、合作的教学方法,着重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提高。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不守旧、想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二)主要理论依据1、人的潜能开发理论: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创新能力是学生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把他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培养和发展。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来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2、创新思维品质理论:创新思维品质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是在“学生碰到了引发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念,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本质上具有创新性、变通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征,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它是建立在脑科学、思维心理学、创造学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成分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跨越性、多元性和预见性思维等,是一种动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研究和运用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功能。(三)课程研究方法与步骤1.研究方法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践操作法、观察研究法等展开研究,通过收集了解国内外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手段和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思路,并请专家指导,不断完善实验观念和方案。2.研究步骤和时间①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选择课题,组建课题组、设计方案、课题组成员培训、请专家指导、调查分析教学现状和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成果与发展动态、设计有关表格。②实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5月)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收集积累实验资料,修改论证课题并不断完善③结题论证(2008年6月----2008年10月)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心得、完成实验报告④课题成果形式:实验方案、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课堂实录、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⑤课题研究组织:课题负责人为卢国娣、陈红、陈行军,组员有孟波、杨金花、吴萍、陈科花、陈淑锋、丁敏。二.课题有关研究活动(一)提高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初中数学怎么教?是采用形式化范式还是再创造范式,是“还数学本质”还是“还数学本来面目”,或是在初中有限时间内,教“演绎”还是教“试验”,要两种范式的得而兼之还是取其长补其短,这是长期以来争论的观点。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充分重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而后者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波利亚所倡导的那样,要“把处于发现过程中的数学照原样提供出来”,关于这一点,费赖登塔尔强调指出:“要组织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第一原则”。“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本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