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言虚词的用法VIP免费

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1页
1/10
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2页
2/10
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3页
3/10
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言虚词的用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