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教室里的革命序:关于教与学1、何谓教?何谓学?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杜威:儿童中心,生活中心。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教、学即“行为”,疑问是,“是谁主导的”行为?杜威: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教(阴)、学(阳)2、教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易经思维,道生“两仪”:教(太阴)、学(太阳)四象:多教、少学、少教、多学结构:35+10、20+25、25+20、10+35教、学各自的主体3、教是教师的主体性行为、学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即师教;生学4、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引发“角色”变化:谁是主体?5、“角色”引爆了学校“文化”的裂变,新的“教学宇宙”诞生6、那么,教师不能再就教学谈教学,而应从师生关系、乃至文化的视角思考教学基于教学的站位7、文化变革本质上重塑“儿童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8、而传统的教学能抵达“目标”吗?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当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时,“教学”便失魂9、“人”是教学的目的,教学必然发生关联的概念是“课程”“课堂”“教室”教学与课程、课堂、教室10、教学是行为、课程是载体、课堂是路径、教室是现场。11、课堂与教室改革,是最后“一公里”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教室: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12、课堂:一场发生在“教室里的革命”。教室里的革命13、所谓革命:从教学出发:确立“关系”→明确“角色”→建构“文化”→重塑“价值观”的过程。14、着重强调:仅仅改变课堂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是改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15、课改的目的既“求效”、更“追魂”16、课改的方向指向更高层次“价值观”总结:层层深入,直捣黄龙•改革系统:教学行为→课堂结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文化建构→价值观重塑1、结构:先学后教2、关系:教(师)中心→学(生)中心3、文化:基于“学生主体”的教育观、教学观、生命观4、价值观:乐观积极的性格、诚实执着的品格、自信自尊的人格为什么不能就教学而教学不是执迷于改革,而是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你如何解决这10个问题1、学生为什么厌学2、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情愿帮助别人3、教师水平低、学生素质差,不能改4、高考存在,不能改5、教无定法,模式是对教师的制约6、放手影响教学进度7、课堂乱了,纪律不好控制8、学习原本就是苦的……“问题”与“说明”1、学生为什么厌学?思考:厌的“哪种学”?被控制的灵魂,死后也不能安生策略:自主2、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别人?思考:是教学问题吗?不习惯、不会或者另有想法策略:建设小组组织文化直面问题,积极应对3、教师水平低、学生素质差,不能改不课改会不会“高”起来?“水杯决定水形状”4、高考存在,不能改好的教育不会为了考试而存在,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课改就是降低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参与率。直面问题,积极应对5、教无定法、模式是对教师教学技术的控制无定法也是“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人天然地生活在“模式”中,模式即规律,是先讲教育理念的体现,是一种教学进步直面问题,积极应对6、放手给学生影响教学进度换个角度思考问题7、纪律不好控制建立新课堂秩序,身动、心动、身动8、学习原本就是“苦”的有种“乐学”没看过直面问题,积极应对9、课改是不让教师讲吗?教是为了“不教”精讲点拨,适时而讲10、老教师不愿意课改怎么办?无条件接纳,不是接纳行为,而是接纳情绪,给他们安全感拓展:发现“教学”1、教学不仅仅是建构新的教学关系2、教学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课改不仅是为了追求“效益”,而是为了培养“有道德的灵魂”4、课改不仅是“改课”,而是改造文化、改变观念,乃至是“改人”5、凡是有学生发生的地方都是“课堂”6、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第一部分:课改改什么•改什么?•改课程、改流程、改方法、改文化、改评价、改观念、……•综合改革•十年课改分析专业厘清近年课改凯洛夫五步教学: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课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