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专项循环练(一)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宗法制、分封制、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制度等是高考考查的热点1.年5月4日,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的‘列土封建’是采用宗族殖民方式建立的家天下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是“授权”与“尽忠”的关系。此制度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王位世袭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由“周王”和“诸侯”等信息可排除B、D两项,由“授权”“尽忠”信息可排除C项,故选A。2.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A.君主专制B.中央高度集权C.宗法宗族意识D.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可靠性,与宗法制特点一致,故选C。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作用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秦设郡县而避免了分封的后患,秦通过皇帝对郡县地方长官的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所以材料的本质含义是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5.汉武帝先后以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裙带亲戚统大军驰骋塞外,后又下遗诏以霍去病之弟霍光辅政,他宁可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肯信任同姓。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同姓因血缘关系难以服众B.卫青、霍去病等才干超群C.同姓王发动“七国之乱”,中央对其失去信任D.同姓王主要负责地方管理答案C解析汉初大封同姓王使王国对中央政权造成严重威胁,“七国之乱”使同姓王失去了中央和皇帝的信任,故选C。6.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答案C解析西汉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举孝廉是当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与察举制符合,C项正确;A项为设“中正”评定本地人等第的九品中正制度,不符合题意;B项是打击门阀士族的科举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为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不符合题意。7.(·全国新课标高考)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8.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②商代青,铜礼器③《韩非,子》书影④明内阁,大堂旧址A.①②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