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让理答彰显魅力语文课堂充满着张力和复杂性,而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反馈的即时性上。面对开放而又复杂的教学情境,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强化目标意识,重视在对话教学中,巧妙地引领,智慧地理答,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从而让语文课堂步入佳境,让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师理答存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简单肯定,敷衍了事在众多课上,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风景”: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并作反馈后,教师对此不置可否,常常以“哦”“嗯”“是吗”等敷衍,理答在模棱两可的“对话”中终结。理答为何步入这般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始终关注的还是知识,注意的还是书本和教案,天长日久,学生学习热情日渐减弱,学习动力严重缺失。教师迫切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课堂理答行为,使智慧理答真正成为学生动力的“加油站”。(二)华而不实,理答错位特级教师张庆指出:语文评价要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语言学习展开,二是具有推动学生语文发展的功能。在一些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语言精彩纷呈,华丽的辞藻不乏于耳,大段大段的排比句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一些教师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弃学情于不顾,一味地在语言上求新求奇,学生却不知教师“意下如何”。这一所谓新颖的理答,就是“教师出风头,学生吃苦头”。从认知层面而言,教师顺应了新课标中对评价的重视,但因理解不到位,又落入了为评价而评价的“做秀”。有些理答则成了教师自身预设好的才华展示,自始至终打着华而不实的烙印。(三)放任自流,缺乏导向当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难以驾驭课堂、捕捉挈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终止学生发言,何处进行点拨诱导,以巧妙地召唤潜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人文内涵,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放任自流,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很难从“自由王国”被引向“目标王国”。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不可回避。如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可把问题抛向学生,为自己的快速思考赢得时间;如果课上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想不到合理的解释,可暂时搁置,并告诉学生课后师生共同去探讨。(四)不善点拨,难保实效面对学生理解中出现的意外、感悟中出现的迷茫,教师该不该点拨?怎么点拨?心中没底。同时,教师往往拘泥于预设,对意味的生成缺乏心理的准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错失了点拨促生成的机会。即使知道学生理解有错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点拨,但面对纷至沓来的“意外”,教师没有智慧给予启迪,抑或还没有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往往是带着学生兜圈子,转弯子,难以保证点拨的效果。二、教师理答行为的内涵与意义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侯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待)、叫答(教师指名某位学生或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这四个环节是前后连接的。江苏海安学者柳夕浪具体指出,教师的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评价,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忽视不得。课堂理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课堂文化。具体地说,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有效的理答还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