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金沙江路学校魏成芳一、教学导入1、导语2、走进作者3、检查预习:旸(yánɡ):日出。浸(jìn)姮(hénɡ)娥,即嫦娥。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二、朗读课文,概括文本主要情节。1、《日》文情节: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舍生取义——化蛾飞日2、《月》文情节:凭栏望月——月映人影——月寒侵人——姮娥奔月3、品《日》:①“飞蛾扑火”段阅读比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和热。②读夸父逐日的段落: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请以“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来说话。③试比较这两个情节的异同:④朗读人舍生取义的部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⑤作为热血男儿的巴金,他也不想寒冷、寂寞的生,他想做什么呢?请读“化蛾飞日”部分: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⑥知人论世,出示时代前景:4、品《月》。①在巴金笔下的《月》,带给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有关描绘月亮的片断组合:(长文短读,短文摘读,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摘录的文字部分带给你的的阅读感受是什么?(冰冷)②你能由此联想到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呢?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③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巴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郁沉重的。)④在这样冷清的背景中,他为何要写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读: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三、主题小结。在两篇文章中,在追日逐月的背后,巴金究竟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思想?明确:追求!人要有追求!追求的道路可能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可能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人就没有白活了。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说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可无所追求啊!四、结束语。五、板书六、作业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