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第二学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清楚昼夜交替周期并了解晨昏线的概念,会在图上绘制晨昏线并区分晨线和昏线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在感受着自转运动带来的一些影响,如昼夜交替现象,时差问题等等。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主要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活动演示和阅读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关于地球自转的另外一方面主要影响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中只是略提了一下,但后边的知识与此有紧密联系,所以决定讲授时稍作补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昼夜半球区分,晨昏线画法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地球仪、小手电筒、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板图【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运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引入新课:【情境创设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2)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伦敦奥运会,若想看现场直播,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昼夜更替的产生【情境创设2】在桌面上方放一个地球仪,打开手电筒,从侧面照过去,观察哪边是亮的,哪边是暗的,暗的代表黑夜,亮的代表白天,来理解昼夜现象;转动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1.晨昏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2.晨昏线的画法: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1)侧面图: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回答学生练习:在冬至和夏至图中绘出晨昏线。温故知新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利用书上图片了解基本概念边学边练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动的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北极上空图:3)南极上空图提问: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这样昼夜就在不断的交替,大家想一想多长时间昼夜交替一次(即周期)?小结: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我们称一太阳日。也是我们日常起居作息所用的时间。【情境创设3】但是各个地方人们起居作息的时间确不尽相同,我们平时一般早晨8:00左右上学,而新疆的孩子却是大概北京时间10:00左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