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营造高效课堂——四下品德与社会现代教学媒体与资源的整合教学设计老河口市第八小学闫红莲设计理念: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以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理念为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情分析:我们都知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之初就得以体现。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思维特点,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交通是学生步入社会、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小学生从独自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了交通生活领域。四年级的学生对三种交通工具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同学坐过、有同学看过这些交通工具,所以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需要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梳理,把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能力。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四年级下册40—43页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的演变》,从古今到中外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传奇人物哪吒、阿拉伯飞毯、孙悟空的飞天神技谈到古人们的飞天梦想,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以上网链接、查找资料、讲故事等形式了解轮船、车辆及飞机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并用计算对比的方法得出结论:交通工具发展的方向是安全、舒适、快捷、运量大、成本低。课题: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知识目标: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知道交通工具与交通方式的分类和不同。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收集、计算、对比等方法比较交通工具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与问题,并能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查找我国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事业的情感,并学会辩证地看待交通的发展。教学重点: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通过收集、计算、对比等方法比较交通工具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与问题。教学准备(前置性作业):1、课前收集各种有关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2、收集交通工具演变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绘制图片或制作模型。3、查找中国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小主持人: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个小故事,请看录像:《哪吒脚踏风火轮》、《孙悟空的筋斗云》、《阿拉伯飞毯》。小主持:看完了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这是过去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小主持人:今天的课前两分钟到此结束,下面把时间交给闫老师。【课前把这些图片,用录像编辑技术进行裁剪,编辑成短小精悍的一个个小故事。开课伊始,通过播放这些动画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了孩子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一、兴趣诱导,(以学定标)揭示课题。师:刚才同学们看了录像中的三个故事,知道了那是古时候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日行千里已不是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获取信息。1、前置性学习,独立思考(投影出示前置性作业)。⑴学习教科书41~42页内容,整理自己课前收集的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的资料。⑵通过网络衔接,了解中国已有哪几位航天员进入了太空?⑶学习教科书43页,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与演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2、热身分工,合作探究。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的图片、模型或文字资料进行展示。小组在展示中去发现、去探讨、去逐步解决学习问题。老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3、小组内交流互动。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围绕分工发表意见看法。小组交流讨论时要尊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