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估算意识以及估算能力的调查问卷分析子美外国语小学路晓本次调查试卷如下:一、估算下面各题398×993×8132×48701×4942×3841×7812×6734×101二、解决问题1、一袋白糖3.4元,妈妈要买10袋,大约要带多少钱?2、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3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千克水?(一年按365天计算)3、玲玲读一本230页的故事书,每天都24页,11天能读完吗?4、一个书架有6层,每层的书接近50本,学校有19个这样的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5、李老师带5600元为全班63名同学买运动服,每套运动服的价格是88元,先估算一下李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再实际算一算?(试卷说明:当我把卷子让同事们看时,同事看完后说,解决问题的第二和第三小题,如果不给明显估算提示,一般同学一定是会算准确结果的。我想同事说的是,因为平常的课堂我们很少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有意识的进行估算,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在老师不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会不会主动地估算。结果在课堂上,当做得快的同学做到这两道题时都问“老师这两道题不用估算吧。”其他同学立马附和。看来我的实验失败了,我只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改正如下:2、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地流掉13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千克水?(一年按365天计算)3、玲玲读一本230页的故事书,每天都24页,估计一下11天能读完吗?)学生答卷情况:全班56人,80分以上的学生10人,占17.9%;60——79分的21人,占37.5%;不及格人数25人,占44.6%。第一大题是脱离实际情景,纯算式进行估算的。全对的23人,占41.1%,错一道题的11人,都是估算398×9≈4000,两个数字都求了近似数。有3位同学估算值正确,全是等号。其他错误是计算上出错了,积的末尾少写了0,比如34×101≈300、701×49≈3500。第二大题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第一小题需要根据实际情景往大里估,其中9人是3.4≈4,4×10=40(元),3人3.4≈3.5,3.5×10=35(元),其余同学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把3.4≈3,3×10=30(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答案的占了78.6%。第二小题照这样计算一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由于估多估少就看孩子们所选用的估算策略了,只要合理在一定的区间都是可以的,正确的有39人,还不包括方法正确,写成等号的,正确率69.6%,错误估算是365≈360、13≈10,把估算结果估的太少了,还有4人是算出正确结果写了一个近似值。第三小题估算正确的29人,占51.8%。算正确结果后再对比的有3人;估算错误的同学大多是用四舍五入法,把24≈20、11≈10、20×10=200(页)、200<230,或者估的太大,24≈30、11≈10、30×10=300(页),300>230.第四小题正确人数27人,占48.2%。有8人计算的精确值。其余除少数同学计算末尾少零外,出错的原因是把6≈10、19≈20、估算值过大。第五小题先估后算,得分的同学50人,占89.3%。6人中有3人计算写成等号,有3人88≈80、63≈60,把估算值估小了。从学生试卷答题情况分析如下:一、学生善于算而拙于估。从学生刚拿到卷子时的问题,及第二大题的第五小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考查的是估算意识及能力,拿不准第二大题的2、3小题是不是要进行估算;第五小题,正因为有准确值的计算,使估算有了参考值,所以的正确率高。其他题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看,学生擅长精确计算,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体会不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所以在估算是也大多选择四舍五入法,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这也多少与一直以来我们的估算评价标准单一,很少出现在试卷上原因造成的。二、教材的安排及教师的重视不够,引导不足,估算不成系统。教材的安排估算内容一方面太少,并且太零散,有时都是隐含在一些教学内容中,不是单独成课时,估算不像其他知识那样系统性强,内容连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孤立的教学估算,没有建立知识间的链接,导致学生学而不会用,即使在估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是对于“怎样估算”强调的多,“为什么要估算,”很少涉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