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贯串数学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求新求异。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纽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所以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找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乐于提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的“饮料罐”。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问题:侧面积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这一问题解决后,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围侧面的长方形纸的长究竟应该是多少呢?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本案例里,教师把问题巧妙地寓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善问意识。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