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分析第三学段(5~6年级)造型表现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设计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综合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人美版第九册实验教材的特点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国画系列的《动物的脸》;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有趣的汉字》是语文与书法的结合;《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雅典娜神庙》,《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重点欣赏了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的比例之美,体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提线纸偶》《有人脸的器物》《光盘架的设计》《杯子的设计》等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二、如何把握教材1、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直观示范性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也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价值观,强调美术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美术课堂活动多了起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美术课堂也出现过于注重课堂活动,美术课堂上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存在误区,在教学形式上不能进行直观示范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体现在专业技能的能力上。美术学科是融动手动脑于一体的学科,这样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教师示范教学。例如,本册《画人像》一课,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在黑板上画出某位同学的形象,启发学生了解人物相貌特征的知识点,为下一步教学打基础,再通过“找特征”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捕捉同学的相貌特征,从而总结出同学的脸形、发型、五官、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再如:《动物的脸》一课,教师用娴熟的技法绘画出动物脸的形态、颜色。笔道之精妙,用色之圆润,整体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