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一、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我国,儿童缺乏合作意识和技术的问题比较普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他人合作,不会分享的现象屡见不鲜。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哲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的确,一个真正懂得合作和具有互动精神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得合作且冷淡孤僻的孩子在管理科学中会遇到许多麻烦,成为一个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人。因此,就要培养学生相互理解、交流、竞争、合作的意识。儿童期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与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作为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中所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学生是否能全面参与这种学习活动,与活动本身是否能吸引学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很多方法,以下方法我觉得很有效:经常组织一些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开展的游戏,比如二人三足的游戏、接力跑、拔河……还可以经常举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各项竞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有关合作意识重要性的讨论,比如:让学生谈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会有红绿灯?没有它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进而引导全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如果没有规则、秩序,就如同马路上没有红绿灯,课堂上也会乱成一团,发生“撞车”现象,最后谁也得不到机会。那么课堂规则又是什么?那就是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意见。逐渐让孩子在头脑中认识合作的意义,萌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愿望二、充分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老师无非应对众多存在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讨论看似热闹,实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哪有见解来讨论?何谈思路的碰撞,更何况,这种即时交流,往往只是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肤浅的说上几句,大多同学则是思维还未及启动,自然地充当起了听众、附和者的角色。因而我认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忘了给学生默读静思的时空---让学生默读中思考,动笔圈圈画画写写,让思考参与到读书过程中。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全体。待在学生默读静思中清理了思路,组织了言语,有了自己的想后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形成符号实际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得到提升。当然,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效果不好,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三、有效进行方法指导,增强合作能力的培养。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