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摘要】词语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当前的低段词语教学没有准确的定位,存在着忽略丰富意蕴轻视积累拓展、缺乏实践运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本文认为低段有效的词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深度感悟、有效积累、灵活运用这几点上着力,为学生的言语生成精心创造条件。【关键词】小学低段词语教学有效性词语是构成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的基本单位。它是我们祖国璀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叶圣陶在《语文随笔》中提到语文学习的基本功,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即是用字用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1—2学段的词语教学作出了如下目标定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1〕明确词语教学的目标,优化词语教学的方法,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积累、运用词语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我结合多年从事语文教育的经验,通过调查分析,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提高小学低段词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小学低段词语教学的现状分析“词语教学”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学习并掌握词语的教学活动。小学低段词语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的词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写话和说话表现得词汇贫乏,有时词不达意。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低段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忽略意蕴挖掘----缺位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人文内涵。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张祖庆老师在实践中提出词语教学的四个纬度“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2〕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却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是对词语进行简单的认读抄写,并不有意识地挖掘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低段词语教学,这种现象更是严重,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在一堂课上对词语用了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读、表演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巩固了词语的认读却忽略了理解挖掘其内在的意思。在学生们响亮的声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孩子没有带着理解去朗读,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深入地感受。有的教师有了引导的意识却仍单纯地为解释而解释,把词语教学停留在浅层次。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神蕴没有得到的充分的挖掘,错失了词语教学的感情色彩,使教学显得没有鲜活的生命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找春天》一文中有一段话:“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在这里的教学中,教师就注意到“探”这个字的重要性,进行了齐读、表演读,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用了这个字,学生讨论了一番,得出是小草长出来了,此时,教师就草草收兵进行下面内容的教学了。其实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挖掘出词语的意蕴。教学时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引导学生通过换词,锤炼词语,在比较中感悟“探”字的神韵,感悟出“探”等词语蕴含的意思,领会其中的情与趣。(二)轻视拓展积累——空洞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并积累词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词语的积累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低段词语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地积累丰富的词语,可以为中高段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许多老师偏颇地认为,在低年级搞语言文字积累,无异于拔苗助长,喧宾夺主,是额外给学生增添负担。低段语文课堂更是被识字写字所占据,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积累上。轻读书、轻积累的思想导致教师把语言积累的任务推给了中高年级。在说话和写话的训练中,对于学生干巴巴的词语,短短的句子,教师也给予了充分的宽容,觉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词汇量自然会丰富起来,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