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伦理与安全》教学设计安顺市实验学校戴堃一、教学内容:贵州省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单元第16课。二、教前分析:1、教材分析:《计算机伦理与安全》是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从内容结构上看,看似比较简单,实际上如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使呈现形式陷入空洞、学生注意力涣散、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下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一些案例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逐渐意识到养成某一习惯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了解别人、感受别人、理解别人从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2、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学生都有上网经历,个别学生还是“老网虫”,并且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电脑病毒以及黑客方面的知识,一些学生甚至有过受病毒侵害的亲身体验。较能适应与之有关的教学环境,这些都将是本节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石。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b、了解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渠道、防范等相关知识;c、了解使用计算机的法律和道德规范。2.过程与方法a、通过要求小组成员一起搜集有关电脑病毒的知识,整理和判断所搜集的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整理、判断资料的能力。b、通过对病毒的相关特性的了解,使学生基本掌握预防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方法;c、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最终个小组讲述自己的观点,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养成杀毒和升级杀毒软件的好习惯,正确认识计算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b、养成自觉遵守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1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合理使用计算机。2、教学难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难点突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解决,让有受病毒侵害的亲身体验的学生谈谈感受与方法,教师引导分析怎样防治计算机病毒,最后小组形成计算机病毒防治的解决方案。五、教学方法设计1、教法:运用案例和创设情境,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节课以案例和任务为主线,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并加以运用。2、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互助中完成任务,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计算机的安全)阅读以下材料:1、2012年11月2日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检察院提起公诉,陈绍标利用医院的公用电脑,借助黑客程序侵入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而窃取医院各个科室的医药信息,得手后高价出卖。陈绍标被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2、2002年2月24日晚上,上海14岁的“网虫”钱某终于见到了网上聊天认识的女网友“仇某”。然而,两人散步至一处花店附近时,突然冒出4名手持剪刀的青少年男子。毫无准备的钱某不仅遭到一阵殴打,身上仅有的1部手机和300元人民币也被抢走。3天以后,案情大白,犯罪嫌疑人裘某正是那位自称“仇某”的女网友。3、熊猫烧香是2006年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一种蠕虫病毒,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据悉,多家著名网站已经遭到此类攻击,而相继被植入病毒。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2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江苏等地区成为“熊猫烧香”重灾区。2007年9月24日,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一审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李俊有期徒刑四年教师提问:现在大家来总结一下,从三个案例中大家看到计算机存在哪些安全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信息被盗、帐号和密码被盗用、系统被非法修改和破坏、系统受到病毒感染和破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