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更漏子谒金门VIP免费

更漏子谒金门_第1页
1/4
更漏子谒金门_第2页
2/4
更漏子谒金门_第3页
3/4
更漏子(教案)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教学过程1、1、题解本篇选自《花间集》,作者温庭筠(约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出身没落官僚家庭,终身困顿,生活放荡不羁,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他是在晚唐时著名的词人,词风浓艳。《更漏子》是词调名。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更漏。子,语尾助词。温庭筠所作《更漏子》有六首,都是以调为题,写深夜的情景。这首《更漏子》是写闺中少妇秋夜不能入睡的离情。词中以景托情,情景一体,故被推为“工于造语”的范作2、整体感知秋夜寒冷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思妇来说最为难捱。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已见孤寂冷清;更何况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有影响。这首词用芳悱凄侧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为离情所苦的女子形象。3、赏析开头三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描写了室内的陈设华贵精美:“玉”,言其质美;“红”言其色美;“画堂”言其居室之美。从这些用物可知,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不愁衣食的富贵人家。然而,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上的无忧无虑,有时恰恰还会助长人的愁思。由“秋思”二字可知此词中这位女主人公就是如此。可“秋思”是一种深藏于心的情愫,红烛又如何能照到它呢?不仅如此,词人还要肆意强调“偏照”。深思之余,才明白原来这是词人的精心布置,这一来,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物的感情便巧妙联系起来。此刻,在香火烛焰,灯火辉煌的画堂中,女主人公却深感冷清寂寞,只有玉炉之香与红烛之泪与其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她看来,却是“偏照”秋思,至此,无论是红烛之泪,还是女主人公之泪,都已浑融一体,由此,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可见其眉之美;鬓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女为悦已者容”,可这么一位容貌俊美的妇人却一任眉翠淡褪,鬓发散乱,懒于梳妆,看来是因与亲人分离才致如此。这两句词,不仅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颜之美,而且还刻画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描写女主人公独处无眠的感受。“夜”本不长,内心寂寞才使她深感夜太“长”了,她盼望天明,在苦苦的等待中,她觉得全身寒冷。这样一个身居“画堂”的富贵妇人,难道无御寒之物?当然不是,这个“寒”字,实乃她心境的真实写照。因其心寒,才感到“衾枕”生寒。下阙由室内转到室外,描绘了室外的自然景物。“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4、总结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谒金门(教案)【作者简介】冯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更漏子谒金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