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李逵负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以北宋末年史书记载的宋江起义作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统的戏曲、话本中有关故事加工创作而成。•《李逵负荆》节选自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献双头”,围绕李逵误听宋江强抢民女这一中心事件,通过李逵大闹忠义堂,砍旗骂宋江,刘家庄对质明真相,负荆请罪,戴罪立功等一系列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特点。结构特点:单线纵向进行《《水浒传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家接老母,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李逵对宋江情分最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招安。招安时,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哽咽(gěngyè)脊背(jǐ)揪住(jiū)攧翻(diān)绾结(wǎn)丫髻(jì)阎王(yán)闹攘(rǎng)裴宣(péi)蹊跷(qīqiāo)山寨(zhài)尪羸(wāng)噂沓(zǔntà)瓮中捉鳖(wèngbiē)弓弩(nǔ)绰起(chāo)供床(gòng)朴刀(pō)箭疮(chuāng)撅撒(juēsā)拄着(zhǔ)脸颊(jiá)颦蹙(cù)掳掠(lǔ)筵宴(yán)蟊贼(máo)读准字音:成语释义:1.负荆请罪: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人认错赔礼。2.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3.手到拿来:即“手到擒来”,比喻做事很有把握或毫不费力就能成功。4.口是心非:指嘴里说一套,心里想的又是另一套,心口不一致。阅读全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简要概括故事情节。开端开端(第1段):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发展发展(第2~4段):大闹山寨,立状争:大闹山寨,立状争持;持;再发展再发展(第5~7段):荆门对证,李逵负荆;:荆门对证,李逵负荆;高潮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戴罪立功,救出刘女;女;结局结局(最后一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刘公答谢,兄弟释怨。阅读赏析:(1)李逵在听说宋江强夺民女后,为什么在忠义堂上“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大字扯作粉碎”?因为宋江是靠“义”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来赢得李逵的崇敬和忠诚的,李逵一旦发觉宋江做了不仁义的事,就认为宋江所说的“替天行道”都是欺骗人的,于是火冒三丈,先砍倒了旗帜,再把“替天行道”四个大字扯做粉碎,表示对宋江口是心非的愤怒。(2)这段文字中,哪几个动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李逵怎样的性格特征?“拔”“抢上”“径奔”等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李逵怒火万丈、不容分说、动作迅猛、急于要杀宋江的形象,表现了李逵崇尚正义、疾恶如仇、鲁莽率直的性格特征。2.文中写五虎将拦住李逵有什么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衬托李逵的勇猛和怒不可遏。“拦”“夺”揪”三个动词,明写五虎将,暗写李逵不依不饶,非杀宋江不可的气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