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28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产生“睁眼看世界”的思想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解析题干反映龚自珍头脑中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C项正确。A项题干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但是对题干的曲解。答案C2.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遗其体而求其用”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C.“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解析从图上看出,清朝官员试图将“西方先进技术”直接嫁接在“封建专制制度”上,即以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体现的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故A项符合题意。D项虽然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但不能直接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答案A3.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结合1907年的形势,不难理解“存国粹”即保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息乱源”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答案B4.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解析关键信息: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政治目的。严复是维新代表人物,D项正确。A项“纯学术角度”说法错误,其意为维新变法辩护;由“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分析,但从题干政治目的角度分析,B项不符合题意;C项“无所作为”说法错误。答案D5.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应选D项。答案D6.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以挽救民族危亡。由材料中梁启超“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可以看出是为了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和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①③则与史实不符。答案C7.“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一曰人权说”体现的是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二曰生物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