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作者:张开瑞山东省微山县第三中学邮编:272195高考要求:考点目标要求具体目标归纳建国以来的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识记、理解、分析列举新中国成立的科技成就、全面教育方针,两种教育制度、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识记、理解分析、运用“双百方针”提出、内容、硕果、曲折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考点34建国以来的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考点梳理一、科技战略的发展1.建国初期:①1949年11月成立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②组织专家制定中国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③成就: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文革时期:科研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有突破性进展。3.1978年后:蓬勃发展:①1978年春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科技和知识分子得到尊重,迎来了科技的春天②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改革全面展开,“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子能、航天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③1995年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新阶段。二、科技成就1.国防:“两弹一星”①含义: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②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③成就:核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导弹技术:1960年近程导弹,1964年中近程导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实验,1982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空间技术:1960年第一枚火箭成功,研制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火箭,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979“远望”1号测量船,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宇航员杨利伟飞向太空。④意义:打破了核垄断,加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威望,维护世界和平;科技发展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农业:杂交水稻:①培育:袁隆平“南优2号”;“超级杂交水稻”②意义:突破经典理论禁区,丰富理论技术;增产粮食,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创造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第二次绿色革命”。3.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①研制:银河-1、银河-2、银河-3②意义: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新突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4.航天:神州系列飞船(神州5号):①发射: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扬利伟升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②意义: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光辉里程碑;激发民族自豪感;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5.科技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科技保障。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开基创业:①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接管旧学校,初步教育改革,教育主权,确立培养新社会新人的教育目标,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②教育方针的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指出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对开创普及教育之路和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以及后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③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2.探索教育发展道路:①“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1966年到1976年,作为“文革”的重灾区,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一代青年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了。②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