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二中学等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1月联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1.商朝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政治事务占卜的结果。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这反映出商代政治的一大特点是()A.商代人很迷信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神权至上2.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面临着重新建国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还要“移风易俗”地重建社会秩序。这说明分封制()A.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B.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C.有利周文化的传播D.增强了周王朝的实力3.在传统节日——春节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九品中正制D.三省六部制4.(2分)下表为不同年代有关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年代记述赵寰子二十三年(前453年)“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楚宜王九年(前361年)张仪言:“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燕将秦开驱逐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A.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B.为巩固边防需要而建立郡C.燕是设置郡最晚的诸侯国D.秦国助楚国与燕国设置郡5.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主要体现了()A.皇权专制B.皇帝独尊C.皇位世袭D.君权神授6.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D.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7.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A.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使中央集权逐渐加强C.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D.导致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8.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9.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但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A.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B.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C.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D.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中央集权10.明太祖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下列相关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和明太祖一样辛劳B.废除丞相是明太祖过分辛苦的直接原因C.明太祖的叙述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明太祖的诗体现出古代“百僚”的重要作用11.有学者认为:“首先,在票拟上,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其次,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这说明内阁的出现()A.弥补了明太祖废除宰相带来的弊端B.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削弱C.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产生了制约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12.1380年,朱元璋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设左右侍郎。至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出现意见分歧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A.六部成为权力中枢B.尚书行政职能减弱C.丞相职位分置多人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13.(2分)下表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统计人数表。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