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4岁,自24岁应试及第,步入仕途已整整40年。他以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了。更何况,40年中,党争激烈,他也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逝世,无子嗣,侄子英宗继位。对于英宗该如何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濮安懿王赵允让,就成了一个问题。宰相韩琦、副宰相欧阳修都认为应该称父亲,而以司马光为首的儒家顽固派大臣却认为应该按儒家的宗法制度称伯父。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几度贬官,历尽坎坷,到这时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思想中的主导。所以作者在文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熙宁四年六月获准,七月退居颍上;熙宁五年闰七月,病逝于颍上。(一落)(二落)(三落)青年初贬夷陵益慎职,无饮酒充满朝气,奋力拼搏中年又贬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安于职守与民同乐晚年再贬蔡州六一居士?作者由青州再贬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六一居士传》以明志。研读第二段1、“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2、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3、“六一”能给居士怎样的快乐?明确:①“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②、“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4、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明确:还没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5、居士以官场为累,“五物”亦是外物,为何他不以为累?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研读第三段7、居士以什么理由辞官隐退?A、“老而休”B、“讫无称”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8、这是居士辞官的真正原因么?如果不是,那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9、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表明作者归隐的决心。《六一居士传》文章结构第一段:更号“六一居士”第二段:“六一”之乐第三段:“三宜”去(离职,隐退)总结作者在写了前面的“六一”之乐,只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这种“乐”只有在辞官归老后才能变为现实,预想“六一”之乐,旨在“三宜去”(即退隐的3个理由),因此,最后归结到即使没有五物可以欣赏,他也要归隐。总之,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一落)(二落)(三落)青年初贬夷陵益慎职,无饮酒充满朝气,奋力拼搏中年又贬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安于职守与民同乐晚年再贬蔡州六一居士?作者由青州再贬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六一居士传》以明志。2、下列选项中的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A、六一,何谓也?吾其何择哉?”B、方得意于五物也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C、世事之为吾累倒者众也有琴一张D、老于此五物之间累于此者既佚矣D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