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训练策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不然看到,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有表面热闹的“满堂问”,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有鸡零狗碎的解析,有轰轰烈烈的“花架子”。这些都是对新课标的曲解,陷入单一低效的阅读教学状态。实际上,教师、文本、学生是一个互动、不断生成、拓展、螺旋上升的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设阅读训练平台。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实践证明,创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训练奠定基础。如:语言导入——教师运用优美的、精湛的教学语言创造一种氛围,诱导学生进入课堂意境。电教导入——运用录音、录象、图片、电影等教学媒体,给学生直观感知,产生探求欲望。如教《开国大典》,先放电影《开国大典》最后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既让学生直观了解课文大意,更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表演导入——运用舞蹈、小品、相声小段等形式,引起兴趣,激发学习欲望。猜谜导入——将课文某一个重点内容藏于谜面中,它能快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欲。唱歌导入??编唱与课文相关内容的歌曲,让学生在自我陶醉中激起学习的热情。二、提问科学,学会提问,提高阅读训练效率。高效的阅读训练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提问。1、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学习《桂林山水》,通过初读课文,提出问题:课文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这样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讲读漓江的水的特点时,提出问题:这一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特点??感受”结构形式,再让学生运用此方法自学第三节。在学习全文后,提出问题:作者这样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中心。2、问要精炼。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如教《狱中联欢》,学生自学“交换礼品”部分,提出问题:交换了哪些礼品?这些礼品都是什么做的?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扣住了内容(贺年卡??小块草纸,红药水当颜料;五角星??塑料牙刷柄雕的;锦旗??彩线,是从袜子上拆下来的),又挖出内涵(表达同志间的友情,又表现出革命到底的志向)。3、问要有度。(1)坡度。是指提出的问题难易恰当,既合学生的“胃口”,又能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扩大阅读训练面。(2)广度。是指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深度。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性。特别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段,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高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善问、会问。学生问的过程,是加深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提问是“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探索”之后,“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叶圣陶);同时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体验自悟自得的过程;树立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2、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让思维在不断碰撞中产生火花,极大地发掘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承认发展中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优点。让每个学生形成特色和鲜明个性。三、形式多样,训练扎实,追求阅读训练实效。1、鼓励“一路多径”。阅读训练中应该提倡“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固定问题的答案,防止局限学生的思维。(1)一题多用。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