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反思武汉市第六中学分校语文组余轶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相并列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应该说,新课标的编写者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当今国与国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提倡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他们前瞻的眼光令人钦服。如果中国每一所学校,尤其是小学和中学,能真正实践编写者的愿望和要求,则何尝不是我国万千莘莘学子之幸,说得大一点,又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之幸!但实际的情形又如何呢?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和了解到的不少情况来看,当今的“综合性学习”大致存在如下几种现象:一是把它看作一种课堂教学的附庸,一种紧张学习后的放松手段。相声、小品、课本剧,热闹是够热闹,轻松也确实轻松,真可谓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这种种热闹的形式后的学习指向性却是含混不清;二是依据新教材的体例,把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作为一堂课来上,依据教材编者所编定的主题,“坐而论道”,讨论讨论了事,这种是典型的走过场;三是为了应付某项检查、申报某级别的课题、展示学校特色等目的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秀。之所以称之为“秀”,是因为只是临时由某教师演示某个综合性学习母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等它的历史使命完成,立刻没有下文。以上种种,都不是真正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只不过让它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噱头,一种点缀,一面标签。为什么会突现这些情况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在相当一些语文老师的思想意识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抱残守缺,死守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放,所以对这样的活动热情不高,甚至绕道而行。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应试教育带给老师的压力使他们无暇无力去进行这样的活动。勿庸讳言,虽然我们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搞的仍是应试教育的这一套,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仍将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面对这样的情势,即使有心于此的老师也会望而却步。更有一层,因为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使学校、老师为了各自切身利益而把“综合性学习”当作应景文章。总的来看,综合性学习流于形式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也有教育制度内在缺陷的原因。就如同任何一部好的法律,如果缺乏素质高的执法者和良好的外部法别环境,这部法律会变成一纸空文一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构想,无论有多么美好,如果少了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少了使之顺畅运行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制度,也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对于如何解决目前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一是各级教育机构应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转变教师观念、改造教师知识结构、重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定格在书本里,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刻意讲解多,学生主动活动少;学生不假思索认同教师观念多,敢于标新领异提出自己看法少;书面习题、机械抄写多,观察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少;读教科书,教辅书多,阅读课外书籍少。虽然从建国到现在,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