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素质调研试卷历史试题命题人施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D1.下列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1840~1894年间投资民族资本的人数比例表投资者所占比例(%)官僚地主30.86一般商人18.52手工作坊主7.41华侨商人7.41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C.投资者主要来自国内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D2、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A.洋务企业的诱导B.满汉官僚的矛盾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A3.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C4.“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A.1853~1863年B.1885~1895年C.1912~1922年D.1937~1947年D5.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①工业结构不合理②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④列强卷土重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B6.下图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上的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A.集体农庄B.合作社C.人民公社D.信用社A7.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1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C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包干到户B.人民公社体制被撤销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C9.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状况紧密相连。下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A.“断发”B.吃西餐C.穿洋服D.近代婚姻C10.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B11.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火车B.电话C.电报D.电影C12.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A13.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报刊杂志B.电报电话C.电影电视D.火车飞机C14.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B15.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