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学语文教学法VIP免费

中学语文教学法_第1页
1/2
中学语文教学法_第2页
2/2
一、简述题(共40分,每题10分)1.请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1)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2)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3.备课时如何“备学生”?(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2)了解学生个体情况;(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4)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5)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4.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在分析讲解字词句章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将它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要与作者思想感情进行沟通;要贯彻批判继承的原则;要引入人文教育;要依照文言文特点进行教学。1、弄清字词句含义,学习古汉语常识⑴认清字形,读准字音。⑵理解词义,明确词序。⑶分析句子,掌握句式2、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3、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4、文言文一般教学方法a教师诵读法b指导学生预习法⑴、圈;⑵、点;⑶、画;⑷评;⑸记c串讲分析法主要是:⑴字词句的解析(2)、培养学生学习和摹仿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表达方法(3)、引导学生领略品味文言文的风格特点d鉴别比较法e归纳整理法f反复练习法g文言翻译法二、论述题(共25分)试论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并举例说明。1、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2、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3、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4、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5、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从作品中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神的一滴》问题:(1)如果你教学这篇文章,你认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10分)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2、掌握散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和语言特色等3、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及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2、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2)说说你将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为什么?(对象为普通中学高一学生。)(10分)(3)如果你教学这篇文章,你的导语将如何设计?(5分)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家门口的那条小河,你曾跑到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嬉戏;也许你还时常怀念村后的一方池塘,你曾坐在那洁净的岸边钓起水里的一条条小鱼。记忆中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小河总是碧波荡漾。可是曾几何时,你看到家乡垃圾漂浮的河面了吗?你又发现干涸的池塘已被夷为平地了吗?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总是痛心不已。“大自然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有人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