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语文教学同行谭剑锋摘要:本文阐述了以多媒体及网络为依托,实现语文课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材内容的信息化,学习过程信息化,从而优化学习环境,改革教学结构,培养创新精神的理论与实践,对如何将整合的目标、思想、方式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作了有益的探索,还对整合的“情境—探究”、利用资源—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作重组与创新,突出了整合的科学性、实效性、操作性,为用好现有设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探索的途径。关键词:网络语文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创立,把语文教育带进广阔的天地。由于语文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本质特征,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整合正为深化素质教育中的一新亮点,从教学策略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必然的链接点、突破口,本文旨在就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用好现有设备,创意教学模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研究和探索。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地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我把有关描写秋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收集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他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在教学时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记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而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课时,身为班主任的我,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动不动就说“不想活了”之类的话。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树林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列好。二、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育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