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光孝寺【p47】讲解线索:【光孝寺门前】—【天王殿】-【大雄宝殿后的瘗发塔】一【菩提树】-【六祖堂】-【东铁塔】光孝寺是广州众多古迹中历史最长、文物最多的一处景点,与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肇庆鼎湖庆云寺并称广东四大名寺,距今己有1500多年的历史。广州人常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光孝寺位于广州光孝路,初为南越王赵佗的玄孙,五代南越王赵建德的王府。在三国时代,东吴的虞翻被贬到广州,他不甘寂寞,在此开辟苑圃、讲学授徒,并种下了许多的诃子树,当时人们都称这里为“诃林”。虞翻死后,他的家人将苑圃捐为寺庙,取名“制止寺”。后来又多次改名,直到南宋1151年,才正式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光孝寺。不少南亚、印度高僧曾来寺院传教译经,清代以来,寺院逐渐缩小,但至今面积仍达到3.1万多平方米。光孝寺中轴线起由南往北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瘗发塔;西面有大悲幢、西铁塔、墨廊;东面有六祖殿、伽蓝殿、洗钵泉、碑廊;再往东有睡佛阁、洗砚和东铁塔等。光孝寺不但历史长、文物多,而且不少文化名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这里停驻过,使光孝寺成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以及岭南佛教的传播地。这些人物,除了刚才提到过的虞翻外,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西域的名僧昙摩耶舍来到广州传教,并在这里建了大雄宝殿。梁朝时,印度僧人智药禅师也来到这里,还带来了一株菩提树苗种在了寺庙。从此菩提树就在中国扎下了根。据说,全国的菩提树都是从光孝寺里引种出去的,还有菩提达摩也带着释迦佛的衣钵来到光孝寺传播佛教。在众多的名人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慧能了。一提起他,大家都可能想起他那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又有哪位游客知道慧能是在哪里削发剃度的呢?就是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光孝寺门前】光孝寺门前的这副对联“五羊论古树,初地访诃林”,讲的就是光孝寺的沿革。“古树”指的就是当年智药禅师种下的菩提树;“初地”就是指达摩东渡到了广州登岸的地方,被称为“西来初地”,当年虞翻在此地种下的诃子树,所以光孝寺又叫做“柯林”。【天王殿】这里就是天王殿了。中间这位笑呵呵的,就是弥勒佛了。弥勒佛也叫笑佛、大肚佛,又叫布袋和尚。在弥勒佛的两边,是四大天王,他们手执法器,各司其职,分别是剑锋、琵琶、雨伞、龙蛇,合起来正好是“风调雨顺”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大雄宝殿里坐在正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他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举起,曲指作环形,正在向众生说法。侍立在两旁的,是迦叶苦者和阿难苦者。迦叶年长,在左抱拳,阿难年轻,在右合掌。在释迦牟尼的两边还有两位菩萨,左边的是文殊师利,又叫大智菩萨,右边是普贤,这二尊佛像合起来便称作“华严三圣”。大家看,释迦牟尼像的后面还有一座千手千眼观音像。据佛经上讲,观音在听千光令表如来说法,就立下大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就长出了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那都是大慈大悲,法力无边的表现。睡佛殿里的汉白玉佛是缅甸汉白玉雕成,长4米,重6吨多。刻的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传说当年释迦牟尼为了传播佛教,几乎走遍了印度半岛,当他来到拘尸那伽时,已是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了。于是佛就在四株娑罗树中间枕着手,侧身卧着圆寂了。后来所有的卧佛像都雕成了这样的姿势。【大雄宝殿后的瘗发塔】瘗发塔共有七层,高7.8米,塔的每层都有8个小佛像。塔的基座是以红砂岩所建,是我省乃至我国都极为少见的唐代佛塔。这座塔和塔右边的那株菩提树都见证了我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幕。当年六祖慧能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得到弘忍法师的衣钵真传后,因为被其他人迫害,逃回岭南。676年,慧能到光孝寺来,正好光孝寺的主持印宗法师在此讲经。这时清风徐来,吹动了佛幡,下面的僧人就争论起来,有的说是“风动”,有的说是“幡动”。正在争论不休时,慧能站出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众僧人大为佩服。最后在印宗法师的一再追问下,慧能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印宗法师就在菩提树下为慧能落发受戒,并拜慧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