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汉语拼音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随着《课标》的试用,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删去了呼读音节的形式,取消了直呼音节的内容,在教学时间上,缩短为四至五周完成。《课标》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是不是就是说汉语拼音的功能削弱了呢?我认为不是的。一、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课标》对低年级识字量做了明确的要求,一二年级识字量是1600~1800个。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汉语拼音是最基础的。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儿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类文化的摇篮,那么汉语拼音就是摇动那篮框的妈妈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认识祖国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构造不能直接表示读音,新入学儿童单看字形是读不出字音的。借助拼音,学生就能自主识字,加快识字的步伐。例如:我区某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识字学词学句3》关于百家姓的韵文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遇上不认识的字就拼一拼,多读几遍,学生在反复拼读的过程中学会了汉字,从而获得识字的主动权。课后,教师还布置学生课外去搜集一些别的姓氏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姓氏,也是借助拼音查字典认读,就这样自己学会了汉字。在给别人介绍的时候,得到同学的称赞、老师的肯定,同时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借助这个工具,自己读准字音(包括区别多音字,纠正错读字),认识生字,从而获得识字的主动权,加快识字的速度,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识字,提高识字的质量。二、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充分说明了普通话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不同地区的语言都有明显的差异,统一起来比较困难。语言上的不通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学习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项必备能力,而这一切,都要从孩子抓起。如何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唯一的途径只有一条:加强汉语拼音的教学,弃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功能。汉语拼音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符号,每一个字母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不同的音素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上千种读法,这就形成了汉语独具魅力的一面。“阴、阳、上、去,鼻音、边音”固然复杂,但也就形成了汉语的特点。因此,每一个想学习汉语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学好汉语拼音,可以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武汉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属于我国的南方方言区,说话时“鼻音、边音、平舌音、翘舌音”分不清楚,如果学好了汉语拼音,学生就可以借助这一工具来检查自己的发音,从而练习说普通话。如湖北人常将“历史”的“史”读成“sǐ”,“瑞祥路”读成“suì祥路”等,如此的错误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只要拼音过关,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实证明:只要是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他的普通话就说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汉语拼音这项工具,能准确地掌握普通话的语调。三、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课标》对汉语拼音的要求降低了,难度变小了,有意隐去了“帮助阅读”的功能,但在客观的教学中,由于识字量增加了,又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学生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阅读。首先是阅读注拼音的课文,进而阅读浅近的注拼音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这一切都离不开带他们走上阅读之路的工具──汉语拼音。从启用新一册教材开始,我区就注意了汉语拼音这项工具的作用,采取“教──扶──放”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自己利用这项工具去识字,去阅读。学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