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颓(tuí)与(yù)(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3)、指名学生读(4)、齐读课文。4、疏通文意(1)、自主翻译(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俱备:都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三、合作探究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四、小结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第二课时一、导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山川之美,那山川之美到底美在哪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合作探究(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