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说明:①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阅读题70分,第II卷表达题80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②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孙向辉电影最能表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特质,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流,享有“铁盒大使”的美誉。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处理好了能让热爱异域文化的外国人着迷否则可能完全无法吸引国外观众的关注。因此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增强电影的本土化色彩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法宝。不过,这种本土化实践有时会让中国式表达的电影不太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比如《人在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等近几年在国内非常卖座的影片,在海外推广时都遭遇了窘境。中国式表达不单单指中国生活、中国风格、中国表现手法,还包括中国式的市场营销策略。中国的电影营销只有商业院线一个通道,推广过程中更依赖明星、导演路演,这与国际电影市场特别是西方电影分层推广路径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国家,异域电影更多是在公共文化机构(大学、电影资料馆、博物馆等)、艺术电影院线中放映,或是以DVD的形式传播。其海外文化推广多由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文化机构负责。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狼图腾》,这部影片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都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做好这项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中国电影资料馆为例,在中国电影文化海外推广工作中,我们对于谁来讲、在哪儿讲、怎么讲方面都特别突出文化交流和专业品格特质。电影研究学者从来都是海外展映团组的主力,我们也支持学者以个人身份受邀去对展映国做专业演讲,这也成为我们对外交流最受欢迎的环节。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如今,中国电影行业正处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电影从业人员能在国际化创作上更进一步,做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节选自《新华每日电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享有“铁盒大使”美誉的电影,能否“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被国外影迷所喜爱和关注,主要看它能否处理好中外文化差异问题。B.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的作品,需要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但在本土化实践中要注意让中国式表达的电影符合西方观众审美需要。C.西方国家在推广异域电影或文化时,只是借助公共推广机构,而中国电影营销常常依赖商业院线,这是电影失败的根本原因。D.“融通中外”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这就要求中国电影在内容上融入中国文化,在形式上则要实现国际化表达。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要把好故事变成好作品增强本土化色彩,“融通中外”,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积极作用。B.第二段以《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为例,证明电影本土化具备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C.最后一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递进一层,强调中国电影11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