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之鉴”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后人之鉴”《六国论》一、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二、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三、文言知识积累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1.非兵不利兵:兵器2.战不善善:恰当3.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4.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抽象)5.或曰或:有人6.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7.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大概因为8.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9.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0.则秦之所大欲则:那么11.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12.理固宜然固:本来13.此言得之得:得当,对第三段重点词语注释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行正义6.斯用兵之效也效:功效7.始速祸焉始:才8.李牧连却之却:击退9.洎牧以谗诛以:因为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12.诚不得已诚:的确13.当与秦相较当:应当;较:较量,抗衡第四、五段重点词语注释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分封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礼:以礼相待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挟持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咽:咽喉5.或未易量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四、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