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四年级上册29重阳节的传说初读课文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想:课文讲了什么?3.不懂的地方用笔做上记号。学习生字妻拜勤瓶侵袭睦鹤掷qībàiqínpíngqīnxímùhèzhì理解词语汝河:在河南省南部。和和睦睦:相处非常融洽友爱。瘟魔:传说中能散播瘟疫的恶神。瘟疫: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望形。学习课文交流、品读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交流、品读2:课文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交流、品读3: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默读第四自然段)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终于终于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交流、品读4: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交流、品读5:桓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桓景是一个勇敢、顽强、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课文小结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重阳习俗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赏菊并饮菊花酒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天也是我国的老人节。看看老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可以和老人一起过重阳。课后作业1.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2.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