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堂的积极心理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镇江市学府路小学王芳摘要:针对当今小学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初步的探索。在分析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症下药,探寻实际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并适应形势,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扫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关键词:心理健康语文教学渗透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承载如此丰富的内涵,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正因为如此,语文学科也是最适合于育人的科目。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语文特别是小学语文,决不只是教孩子认字,认字多少,能不能读书看报、会不会写作文的问题。它是为人生奠基的课程,它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的功能是多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心理负荷在加重,心理问题呈上升的趋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由于心身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得他们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逐渐加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注意力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和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等。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而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面对生活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完成自身学科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因其与生俱来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及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他学科的教材只能选跟本学科有关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可以选人文美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因而,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微型小百科全书。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人们对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个理解语言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学生推荐好词好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他们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难题;可以对某一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章深层的内涵,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等。可以说,语文教学可以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课堂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