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看来,课堂的成功,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教师深入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很重要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的需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那么,怎样在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担任过多年教学的我谈谈点滴体会:一、提问一定要有效,分层设问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我认为必须注意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注意二者关联,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问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情境,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要让这一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并进而引导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如何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根据自身对文本的解读,预设情境,设计问题。我们在备课前,一定要先精读文本,要重点考虑给出怎样的第一信息给学生,从而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比如:通过教师的阅读、反复体会文章、精心思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二、让学生学会质疑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求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小学生非常突出的心理特征,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当学生有问题不得不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被启动了,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一)教会质疑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阐述,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总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1.设境质疑,触发探究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有一片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老师。老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5、6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杨老师?生1: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生2:诸葛亮的计策到底妙在何处?师:3天可能造好10万枝箭吗?生4: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生5: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学生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必须经过思维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让他们围绕知识点进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空间、一种氛围,使质疑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活动,而不是走过场,走形式。3.耐心解疑,鼓励学生一起解疑。如教学《蜜蜂引路》一文时,一位学生质疑: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教师巧妙地把解疑的任务转移给了学生,学生一下活了起来,众说不一:有的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有的说:“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有的说:“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一个问题引出了更多知识。老师既要解疑,但又不能把课上所有时间都用来解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