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听胡总书记七一讲话心得7月1日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又反复阅读学习了讲话文本,感触颇多,受益非浅。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党的根本宗旨与历史经验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树立正确群众观点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党的干群关系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但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作风漂浮,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些领导干部处事不公、吃拿卡要,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淡薄,使群众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和党的形象;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这些问题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有效解决当前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新时期和谐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将改革开放大业继续推向前进,有许多工作要做,但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要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对群众的态度,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它决定着领导工作的走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同志,恰恰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朴素道理,总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靠的是“精英治国”、“专家理政”,从而摆错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有的居高临下对待群众,有的蜻蜓点水“深入”群众,有的甚至把群众当作“道具”,等等。这样的领导既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也不能干好事、干成事。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虽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人民群众作为时代主体的地位、推动时代发展的历史作用并第1页共7页没有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样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这种群众基础的建立靠的是我们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和感情。因此,要常怀“愧疚之心”、常思“敬畏之意”,老老实实地面对群众,真正像胡锦涛同志要求的那样,“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二、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正确的群众观不光是拜群众为师,还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党中央不仅有原则规定,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且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作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就是要将这些要求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对中央的要求打折扣、搞变通,比如,在拆迁补偿、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上,不能把政策要求落实到位,甚至出现与民争利的恶劣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人民群众就会怀疑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就是关心我们的改革开放,关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程。当前,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医、上学、司法公正以及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依法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解决起来确实会难度很大,但也正因为有难度,才能更好地检验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知难而进,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抓住不放,直至抓出成效,让群众真正受益。三、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尊重群众与领导群众的辩证统一,而不是要求干部一味地跟在群众后面,做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