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河北保定模拟)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D项错误。答案:A2.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无从增加起来。……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C.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D.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解析:印刷术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促进作用,但不是起源,A项错误;民国时期闭关锁国早被打破,对西方的认识虽有不足却是逐步深入,B项错误;中国先有造纸术革新,后有活版印刷术,因果关系倒置,C项错误;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符合“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D项正确。答案:D3.(2018·山东青岛质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D.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解析:材料中中医治疗时借助迷信,不是科学,A项错误;“阴阳五行”“神巫”说明古代中医治疗从阴阳五行诊断,借助神学巫术进行治疗,体现出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B项正确;材料说明是治疗方法,没有涉及医生地位低下,C项错误;中医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是很明显,D项错误。答案:B4.《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B.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D.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解析:题干完全没有涉及政府、民间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题干提到的只是印刷书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但不能断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B项错误;题干中的“骈文”“词”“曲”“文学评论”,在宋代不可能成为科举考试内容,C项错误;宋代印刷书籍的增多,与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散文、诗、词、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有直接关系,D项正确。答案:D5.(2018·河南名校调研)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A.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B.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C.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D.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艺图书的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图书的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给人们以精神享受,B项正确;文艺图书在明清以前已经存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排除C项;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答案:B6.《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A.《风》B.《雅》C.《颂》D.《九歌》解析: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