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辞起兴对比衬托双关委婉讳饰互文用典1.起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经常出现在《诗经》等民歌和古体诗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兴中无比兴中无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经常出现在《诗经》等民歌和古体诗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兴中含比兴中含比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1.起兴2、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③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2.对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曾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掳,在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在在是强烈的对比,在在是伤心的回忆。忆君王谢克家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2.对比1.对比重在两项的内容的“对立”;对偶重在两项的形式的“对称”。对比同对偶的区别2.对偶要求字数相等,对比一般不要求字数相等。2.对比3、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也叫烘托。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3.衬托(烘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1.1.正衬正衬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动静互衬: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静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动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以静衬动)衬托,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1.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为了被陪衬事物服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和衬托的区别2.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