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活动单(教师用)【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词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豪情壮志,能够背诵本词。(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领悟本词“含蓄”、“精炼”、“优美”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学习重难点】1.认识湘江秋景的意象和意境,感受毛泽东及其同学当年的生活情境。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课时安排】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活动过程】一、预习·反馈·导学1、知识储备词的有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2、背景介绍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3、预习思考(1)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ong遒qiú稠chóu遏è)(2)①、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篇词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看看这幅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小组讨论探究,组长做记录,每个组员都要做好发言准备)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②、吟诵了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开发式地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先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然后请几位回答,估计学生会说毛泽东很大气,志存高远;有学生会说这首词很豪放,表达了词人的豪迈之情。)二、合作·提炼·探究课堂活动一:1、导入(情境设置):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2、预习检查(1)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ong遒qiú稠chóu遏è)(2)①、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篇词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看看这幅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小组讨论探究,组长做记录,每个组员都要做好发言准备)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②、吟诵了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开发式地回答问题,小组内同学先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然后请几位回答,估计学生会说毛泽东很大气,志存高远;有学生会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