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科学实验课更高效肥东县元疃学区中心学校 洪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由此,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既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科学课,每节课都有探究活动,那么多的活动是否有效?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实验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在讲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在两个空矿泉水里分别放一个气球,但一个底下有个小洞一个没有洞。我先让同学讨论能不能把瓶子里的气球吹大?然后让大家认为都能吹大,再让班上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同学比谁吹的更大?事实却小女生赢了,男生的气球始终吹不大。这样,原有的认识结构不平衡了,学生急需解决这时的矛盾,兴趣就高涨了。 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相联系的。学生对实验是否有兴趣,取决于对实验目的的了解。如果实验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又不能高效地收集事实;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就不能激活学生认知的内驱力。因此,指导学生实验时,在实验前应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斜面》一课,首先应举例说明什么是斜面,然后提出问题:斜面有什么作用?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根据以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