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天主备人: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4.提高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背诵全诗。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写景的层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主旨。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会全诗。2.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3.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2.仿写本诗: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惋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三、分析探讨(一)朗读之后,学生读提示,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暗示这是在秋天。 (二)研读与赏析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1.优美语句赏析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1)找出优美的语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例句:伐木声飘出幽谷——“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