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研学心得 最初听说井冈山,那是在小学课本上,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当时年少懵懂,不理解其蕴意;再后来是读毛主席诗词,提到井冈山,提到黄洋界,成为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最近听到井冈山,是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视察参观活动的报道,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老少边穷地区能否脱贫致富,井冈山作为革命老区之一,是国家重点关心的地方。这次能够借着培训研学的机会,零距离走进心驰已久的地方,很是激动。关于本次研学,本人才疏学浅,领悟不了深意,印象深刻的有四点:一个数字,两位英雄,三首诗词,四句精神。 一个数字。15744 相信只要去过井冈山,瞻仰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同志,对这个数字是铭记在心。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1000 余人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 2000 余人和湘南农民军 8000 多人到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到 1930 年 2 月,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达到四万多人,其中有名字的只有 15744 人,其余三万多人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到死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光是在中国革命的路上,在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以及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人在忘我牺牲、前赴后继,这是为什么。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大厅,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五个大字突兀醒目,在吊唁大厅的墙壁上刻着 15744 位烈士的名字,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无字碑,那是无名烈士的碑,我们献上花圈,鞠躬默哀,站在时空交界的门口,聆听英烈的声音,感受生死的对话。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两位英雄:王佐和袁文才 在研学期间,王佐烈士的曾孙王华文和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现场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先烈伟大而悲惨的一生。在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后,王佐和袁文才作为当地势力最大的武装组织,第 1 页 共 3 页虽有绿林好汉之名却行的是劫富济贫之实,可谓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者。在毛泽东同志多次真诚的团结、说服后,加入了工农革命军,并担任重要岗位,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8 年 7 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不明就里的做出了要诛杀王袁的决定,虽然一开始遭到毛泽东同志的坚决反对,到 1930 年 2 月还是被处决。如今社会物欲横流、繁华空前,我就是一俗人,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