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305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 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心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与广州较远,故 A 项错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的传入,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百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都呈现西化现象,故 B 项正确;服饰的变化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是西化现象的前提,不是根源,故 D 项错误。答案:B2.(2017·梅州质检)19 世纪 90 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 20 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 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注意题干中“原因不包括”,20 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的关系密切,故 A、B、C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D3.(2017·广东十校联考)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解析:A 项说明的是电灯;B 项说明的是报刊业的兴起;C 项说明的是服饰的变革,男女平等;而 D 项在清初就已经开放,并不能反映新风尚。答案:D4.(2017·湖北孝感模拟)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解析:近代中国人在...